专注于 恒温恒湿试验箱高低温试验机PCT高压试验箱盐雾试验箱等环境试验设备生产,满足您的一切定制需求!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
项目类别: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学试验平台建设项目þ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公共服务体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  1年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目标
1、总体目标是:坚持“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激励创新、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按照“布局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建设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实训教学质量。
具体为:设备总值净增近670.81万余元;中心面积净增1000m2;设备完好率由建设前的 75% 提高到建成后 95% ,提高幅度达到 20% ;“三性”实验数由2014年 47个 增加到2015年 86个 ,增加39个;满足教学程度由建设前的 80%  提高到建成后的 98% ,提高幅度达到 18% ;实验开出率由2014年 85% 提高到2015年 98% ,提高幅度达到 13% ;组建5个标准装备的实验分室;力争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
2、项目建设内容  
2.1设备购置: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投资634.91万元购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以充实数量和替换升级老旧配置。
2.2实验用房配套改造:用31.6万元对10间实验用房进行配套改造,满足安装环境的需要。
2.3按多模块、分层次的格局设置和构建实验体系,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
2.4在粮食安全性评价、乳品掺假检验、果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控制、火腿中亚硝基化合物检测和食品毒理学实验等实验课中实施模块实验教学,以实验技术、方法为主线,把相关的实验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模块化的综合性实验,使实验内容由原来单一和分散的设置转化为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粮谷类安全的检验、水产品安全检验、果蔬类安全的检验、畜产品安全检验和发酵制品安全检验的实验。
(1)粮谷类安全的检验实验
新增粮谷类制品的检验实验装置,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生物显微镜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比色法测定粮食中铅和镉的含量;
②粮食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③面粉过氧化苯甲酰的检验;
④大米中禾草敌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
⑤稻米中黄曲霉毒素检验;
(2)食用油脂的安全检验实验
新增食用油脂的检验装置,包括:小型冷冻离心机、电导率仪、罗维鹏比色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食用油中非食用油的检验实验;
②地沟油的检验实验;
③油脂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实验;
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棉籽油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实验;
(3)水产品安全检验实验
新增水产品安全测定实验装置包括:低温超声波萃取仪、高通量组织细胞混合研磨仪、生物显微镜、自动液相色谱分离层析仪、离心振荡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带电脑)、电子天平、气相色谱仪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淡水鱼中甲基汞的气相色谱测定实验;
②水产品中无机砷含量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验;
③鲢鱼中泰乐菌素A残留量的HPLC测定实验;
④鲜活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HPLC测定实验;
(4)果蔬类安全的检验实验
新增果蔬安全检测实验装置包括:恒温循环水浴锅、高精度恒温水槽、恒温水浴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验;
②西红柿中甲萘威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实验;
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汁中山梨酸与苯甲酸的含量实验;
④果汁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测试片法检测实验;
⑤苹果汁中展青霉素含量的双向薄层色谱测定实验;
(5)畜产品安全检验实验
新增畜产品安全检验实验装置包括:摇床、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酶标仪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鸡蛋中沙门菌的1-2 Test检验实验;
②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比色法测定实验;
③牛奶中链霉素残留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实验;
④牛奶及其制品中牛血清白蛋白含量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分析实验;
⑤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HPLC检测实验;
(5)发酵制品安全检验实验
新增发酵制品安全检验实验装置包括:摇床、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测定实验;
②啤酒中N-亚硝基化合物测定实验;
③红色辣酱中苏丹红Ⅰ号含量的HPLC测定实验;
④酱油中大肠菌群的检测实验;
⑤酿造酱油和化学酱油的鉴别检验实验;
(6)食品毒理学实验
新增食品毒理学实验装置包括:生物显微镜、CO2培养箱等
拟开设实验项目:
①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
②急性毒性试验常用染毒方法及LD50测定;
③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及解剖;
④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标本制备。
⑤黄曲霉毒素肝细胞癌变实验
二、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背景分析
当前,国内与国际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是公共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安全的食品危害生命健康,造成经济损失,引起贸易纠纷,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日益引起民众与政府的密切关注,社会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食品安全人才。合格食品安全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依赖良好的实验条件。
除食品贮藏加工技术与过程外,食品原料的质量、食品原料及成品所处的外部环境、食品运销过程、食品消费的方式、食品经营环节、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等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不仅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食品安全实验条件,所有农科专业,都从事食品原料的生产,对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除此之外,医学院、化工学院的一些专业及课程,也与食品安全专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食品安全实验教学是食品专业和相近专业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塑造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是一个利用率极高的实验教学平台,参与该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人数最多。该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我院所有学生,而且还承担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建好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本科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实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司函[2002]182号文件中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在教学当中,实验和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要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实现我国本科生教学创世界水平的目标”的有力保障。
为满足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增开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的立项建设。
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的立项建设可以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实验条件,实现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开放和资源共享,真正贯彻落实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促建设、促改革、促管理、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学科融合,形成我校在食品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与特色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后,不仅是我校各院系、专业、课程涉及食品安全实验课的公共教学平台,也会强化教师、学生的相互沟通,引导师生借助其它学科的思维、工具研究本学科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学科融合,推进学科发展。与其它院校相比,我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学科更多,覆盖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融合的优势更大,有利于形成我校在食品专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2)有利于提高我校农业生产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业、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专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粮油作物、果蔬、畜禽、水产品与茶叶等,都是食品原料,提高它们的安全性,也就是提高了它们的质量、增加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强化食品安全教育,毕业生生产更能满足社会需要产品的能力更强,可促进农业、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实验开出率与设备利用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建设之前,非食品专业的许多课程,食品安全方面的实验课时较少,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次数少,往往导致实验开不出。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所有学院,增加了设备利用率,设备购置会更加到位,提高实验开出率,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有利于验证食品安全评价理论,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密切与相近实验室的联系,协调学科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规划的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先进的实验设备,学习到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有助于稳定现有的教研队伍,吸引教师从事实验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从而壮大实验室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并将起到吸引外来人才的作用。
(5)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内容更新。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科学传播的基地,通过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的立项建设,可以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内容更新,提高学生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6) 有利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到生产单位上手快,快速成为生产骨干,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与意识。同时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走科技产业化道路,实现优化重组,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四校合并后的长江大学,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增大,办学条件尤其是实验的硬件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部分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实验室条件较差,难以适应教学需要,尤其是食品安全实验,尚无实验室建制,开设实验缺少场所,可用仪器设备台(件、套)数量不足,一些设备严重老化、陈旧,从而导致设备完好率和实验开出率偏低,部分仪器设备超期超负荷服役,采集的实验数据严重失真,无法达到数据处理的要求。加上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办,对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数量的增加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已对我院的本科教学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满足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增开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因此,迫切需要进行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的立项建设。
(三)预期效益及持久性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后,将面向全校开放。承担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林、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训练,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得到明显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也将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开展社会服务,提高办学效益。使其成为江汉平原以及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粮油、果蔬、畜牧、水产品的食品安全检测基地,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宣传普及基地,取得更大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
表1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新增及改进的实验项目
序号 实验项目 类型
1 比色法测定粮食中铅和镉的含量 新增
2 面粉过氧化苯甲酰的检验 新增
3 粮食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新增
4 大米中禾草敌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 新增
5 稻米中黄曲霉毒素检验 新增
6 食用油中非食用油的检验 新增
7 地沟油的检验 新增
8 油脂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新增
9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棉籽油中游离棉酚的含量 新增
10 淡水鱼中甲基汞的气相色谱测定 新增
11 水产品中无机砷含量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新增
12 鲢鱼中泰乐菌素A残留量的HPLC测定 新增
13 鲜活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HPLC测定 新增
14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新增
15 西红柿中甲萘威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新增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汁中山梨酸与苯甲酸的含量 新增
17 果汁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测试片法检测 新增
18 苹果汁中展青霉素含量的双向薄层色谱测定 新增
19 鸡蛋中沙门菌的1-2 Test检验 新增
20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比色法测定 新增
21 牛奶中链霉素残留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 新增
22 牛奶及其制品中牛血清白蛋白含量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分析 新增
23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HPLC检测 新增
24 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测定 新增
25 红色辣酱中苏丹红Ⅰ号含量的HPLC测定 新增
26 啤酒中N-亚硝基化合物测定 新增
27 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 新增
28 急性毒性试验常用染毒方法及LD50测定 新增
29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及解剖 新增
30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标本制备 新增
31 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变实验 新增
32 酿造酱油和化学酱油的鉴别检验 改进
33 酱油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改进
 
三、实施条件
(一)人员条件
1.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名:吴光旭                 性别:男
年龄:52                     职务: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职称:教授                   学历:研究生
专业:果蔬采后科学与技术     联系电话:0716--8066711
传真:0716--8066257           E-mail:wuguxu@sohu.com
相关工作业绩:
吴光旭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88年9至1989年7月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果蔬采后科学与技术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农博士学位。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美国佐治亚健康科学大学(Georgia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BMB)和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农业与食品研究所(IFAS)从事访学研究。自1983年起,一直在长江大学工作。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园艺学会会员,湖北省营养学会理事,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特约审稿人(since 2010)。
在教学方面,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了《食品营养学》(双语)、《果蔬采后生理学》、《食品酶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科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平均每年指导10名本科生毕业完成论文,学生论文曾获得湖北省学士论文一、二、三等奖。
在科研方面,主持完成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植物源阻菌活性物质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控治”、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果蔬天然保鲜剂的研究”、农业部“三电合一全国公用数据库食品营养与安全数据结构制定”和湖北省发改委重点项目“咸丰县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等4项课题。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开口箭甾体皂甙元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作用位点和方式研究”,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Role of Epigenetic Repression of IRF8 in Tumor Progression/Metastasi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眼通风预冷的变温机理与技术优化研究”、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净菜加工保鲜及包装技术开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特色水果贮藏保鲜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荔枝保鲜子课题),农业部农业重点专项“热带亚热带主要水果保鲜技术研究”、 湖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果蔬磁场保鲜技术研究”、广东省重点攻关重点项目“净菜保鲜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
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农业科学》和《农业工程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专著3部。
2.其他人员情况
项目组共45位成员,老、中、青多层次结合。除项目负责人外,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在食品科学和农业科学、医学或环境科学方面有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对项目非常熟悉,详情见下表。
表2 项目组成员一览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称 最后取得学位及专业
田志宏 47 院长 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余知和 47 副院长 教授 博士、微生物学
严奉伟 47   教授 博士、食品科学
高梦祥 42 食品科学系主任 教授 博士、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荣  俊 52   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董社琴 54   教授 硕士、生物学
马立安 49   教授 博士、微生物学
孙卫青 42   副教授 博士、食品科学
陈  芳 47   副教授 硕士、食品科学
王  辰 47   副教授 学士、食品工程
江洪波 42   副教授 硕士、食品科学
夏  帆 44 生物工程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物化工
熊  涛 38   副教授 博士、生物医学工程
李智洋 35   副教授 博士、生物医学工程
李永进 36   副教授 博士、微生物学
孙文秀 34   副教授 博士、植物病理学
许本波 35 生物技术系主任 副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赵福永 36   副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杨鹏华 35   副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吴华伟 34   副教授 博士、微生物学
杜何为 35   副教授 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吴  涛 32   讲师 博士、食品安全
丁保淼 31   讲师 博士、食品科学
李  伟 35   讲师 博士、海洋生物学
李  利 30   讲师 博士、食品微生物学
马  静 36   讲师 硕士、食品科学
李真顺 35   讲师 硕士、食品科学
张  欣 39   讲师 硕士、食品科学
杨玉莹 51   教  授 博士  动物医学
杨代勤 47   教  授 博士 水产养殖学
李传仁 50   教  授 博士 农业昆虫学
李俊凯 44   教  授 博士 农药学
江涛 49   教  授 博士   动物医学
费永俊 48   教授 博士  园艺学
刘乐成 48   教授 博士  园艺学
李方敏 48   教授 博士,环境工程
戴捷 45   教授 博士,环境工程
吴炎森 48   副教授 硕士,医学
黄江荣 33   副教授 博士,医学
苏应兵 34   讲师 博士  水产养殖学
袁晶 30   讲师 博士  药剂学
王彩丽 34   实验师 硕士,食品科学
黄敏 36   实验师 硕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曾凡梅 49   实验师 本科,食品科学
贺飞英 48   实验师 本科,微生物学
 
表3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构成分析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55岁
(%)
56-60岁
(%)
61岁以上
(%)
人数合计
31.1 28.9 40 0 0 45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实验师
(%)
具有博士学位
(%)
具有硕士学位
(%)
35.55 35.56 20 8.89 71.1 22.2
 
(二)资金条件
本项目预计投入总资金670.8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402.48万元,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34.16万元, 学校自筹134.17万元。学校近年来财政状况良好,地方政府一直支持学校的建设,学校有能力保证配套资金的落实。
(三)基础条件
生命科学学院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的职称,热爱实验工作,长期从事实验教学,有着丰富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经验,高素质的教师和爱岗敬业实验技术人员为实验中心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生科学院食品安全检测实验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学校已经划拨专项资金对生科大楼的水电进行维修改造, 为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及本项目的设备安装提供了场地环境保障。
生命科学学院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管理条例》、《实验课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实验室人员考核办法》、《实验室开放办法》、《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创新实验室使用条例》、《药品、材料及设备领用制度》、《实验员工作职责》、《库房保管员工作职责》、《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制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工作守则》、《仪器赔偿制度》、《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办法》、《实验工作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奖励和处罚条例》、《实验室三废处理措施》等。这些制度为实验中心的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实施可行性
(一)项目基础
长江大学是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和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长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均在同一校区。生命科学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人;拥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一个专科专业,生命科学院食品科学专任教师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具有教授职称,4人具有副教授职称。学院为促进食品专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将食品类人才引进作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3年内每年引进博士学位以上人才2名以上。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1993年兴办,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自2003年兴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1年兴办。2010年取得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授予权。食品类专业自兴办起,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为当地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业学科的作物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保护为重点培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博士点。水产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为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点,另外,四个涉农院系拥有8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点。农业学科拥有一批校级重点专业,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四个涉农院系长期以来在教学、科研多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公共的共享平台,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购置导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优势,为学科之间的交流搭建宽阔永恒的桥梁。
生命科学学院作为食品安全检测实验中心的依托院系,负责整个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负责各专业利用共享平台进行教学、科研的协调工作,预留了近300平米的实验室面积,安排了前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支持实验中心的申报与建设。
(二)预算方案的合理性
学校和院领导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申购的设备类型坚持先进性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建设原则,注重购前的知识、能力和科研思路准备,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可以达到的能力水准,确定申购设备的类型;项目的预算坚持前瞻性服从科学性的建设原则,事先充分论证其对于本学科后续发展后劲的作用,培育新的增长点的可能性以及与本学科原有基础的衔接,再根据目前市场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作为依据,但是大型设备配置不同价格差别很大,需要在具体实施时特殊说明,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费预算。在设备选择上,也经过了多次、反复、充分论证。设备适合学校实验教学的需要,且价格合理,实际购买价格不会超过预算价格。
(三)主要工作思路与设想
(1)实验中心的建设方案、可开设实验项目满足所有相关专业的要求,各专业共享
食品安全贯串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除涉农专业外,医学、环境科学等专业也与其有紧密联系,也需要通过食品安全检测实验中心完成其人才培养任务。因此,本实验中心的建设方案、拟开设的实验项目、设备购置计划在相关院系、专业充分协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力争花最少的钱,限度地满足各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要求。在制度上确保实验中心为所有相关专业共享。同时,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等方面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和完善。
(2)制度健全,政策保障得力
学校按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制定了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纪检和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长江大学基建项目和修缮工程审计暂行办法》、仪器设备采购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为项目实施并发挥效益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3)领导重视,组织保障到位
我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小组,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审批后,项目的实施将在长江大学教务处、国有资产处、研究生处以及校学术委员会等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术委员会直接领导,由主管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院长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将该实验室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负责项目的各项具体实施工作。
(4)专家把脉,技术保障过硬
学院将成立由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外聘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切实把握好所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超前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5)采购优化,质量保障
实验室设备的采购,我们拟将政府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对于实验室需求集中、价格昂贵的设备,将采取政府采购方式;对于价格低、零散的设备将由学校派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采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既能保证采购的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6)监督公开,政务保障透明
学校的财务、审计、国资、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团体还将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作用,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1]18号)进行管理,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
五、进度与计划安排
2013-2015年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2014年1月-2月     项目立项,编写申报文本;
2014年2月-3月     设备论证;
2014年3月-12月    设备购置、安装、调试设备,试运行;
2014年12月          正式运行,申请验收。
六、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无论在市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因此该项目不存在风险。该项目实施的越早,受益的学生越多。虽然市场是变化的,但是项目的软硬件选型均有调整的余地,因此项目的完成是有保证的,其不确定性分析如下: 
(一)价格风险:我院结合学校对实验设备购置做出预算时,依据各商家提供的价格信息,充分考虑到了免除关税、价格下浮等因素,以避免价格上的风险。
(二) 人员组织风险:本项目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担任负责人,集合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组成项目组成员,人员组织合理,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基本上不存在风险。
(三) 质量风险:设备采用招投标方式,严格的专家评选和合同保障能够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基本不存在质量风险。
(四) 效益风险:学校师资雄厚,生源稳定,大范围的实习基地和技术含量高的实习单位和企业,能够保证设备到位后迅速发挥教学科研效益。
七、主要结论
我校将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平台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强实验室功能,以满足各方面、各层次发展的需要。优先确保实验室用房和仪器设备购置经费,通过建设与加强管理,逐步实行向学生生开放;分先后顺序高起点、系统建设专业实验室,使这些专业在较短时间内,从硬件条件上在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以利于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提升。
(一)建立和完善以教学为目的,设备齐全,仪器先进的实验平台。
在今后的五年中学校将继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课实验室。使目前的实验室不仅能通过教育部每五年的复评工作,还要在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加上质量评估的指标,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并且使这些实验项目水平逐步提高,实验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保证实验开出率100%。力争将其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完善和建立以实验教学为目的、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开放性实验室。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保证实验开出率,学校将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实验室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
(三)逐步建立食品学科教学基地
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院所以及各企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合作把国外先进的实验装置、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国外实验室先进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引进来,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我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资源共享,逐步建立食品学科教学基地。
(四)建设一支的管理队伍、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要加快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数量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对实验技术人员试行多种用人管理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进入实验教学与技术队伍,努力为他们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并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

[上一个: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下一个:恒温恒湿试验箱制冷系统蒸发器]

高品质仪器设备专业供应商 The professional supplier of quality equipments
点击咨询
东莞市正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2023 备案号:粤ICP备12059146号-8 公安备案号: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1207号
主营产品:恒温恒湿箱高低温试验机PCT高压试验箱盐雾试验箱紫外线试验箱